廣東新活負離子科技
森肽基招商微信:18660108183
作者:中國空氣負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首席專家—李慧
關鍵詞:負離子;哮喘
摘要:利用負離子自然療法讓哮喘病患者擺脫病痛之苦。
前段時間,閑暇時間看了一部紀錄片《人間世》,里面的一個鏡頭讓我遲遲不能平靜。一個200斤的老人,他的哮喘病發(fā)作了,叫了120。當我聽到他喘息不上來并且發(fā)出急促的吼嘍吼嘍聲時,我都快要窒息了,真是身臨其境……當時我的感受就是哮喘病患者真的太痛苦了。
根據(jù)2012~2015年開展的采取嚴格抽樣設計、具有良好全國代表性的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中國20歲及以上哮喘患病率為4.2%,其中男性4.6%,女性3.7%;農村4.9%,城市3.6%。根據(jù)2015年國家人口數(shù)據(jù)估算,全有4570萬哮喘患者,男性2570萬,女性2000萬。
哮喘是一種慢性、常見的呼吸道疾病,治療起來非常麻煩。在常見的哮喘治療方案中,很多人都會采用藥物治療方法,用藥物緩解癥狀,預防并發(fā)癥,但無法根本性治愈哮喘。哮喘病的危害不容小覷,一個是癥狀危害,會反復發(fā)生喘息、咳嗽,影響生活、工作、學習;另一個是病理危害,呼吸驟停和呼吸衰竭。如若長期口服治療哮喘的激素藥物,像地塞米松、潑尼松、氫化可的松、沙丁胺醇、特布他.林、撲爾敏、西替利嗪等,這些藥物會引起骨質疏松癥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白內障、青光眼、肌無力等癥狀。比如潑尼松,它是一種激素藥,具有抗炎及抗過敏作用。這種藥的副作用很大,容易引起骨質疏松,小孩服用會導致嚴重缺鈣。
無論哮喘病患者患病程度是輕是重,都會經受哮喘病帶來的痛苦。如何緩解哮喘病帶來的痛苦?除了藥物治療外,還可利用負離子自然療法。
負離子是什么?
負離子是一種自然因子,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,每當我們來到森林、瀑布、海邊時,會感覺神清氣爽,這就是負離子的緣故。
負離子是如何治療哮喘的呢?
臨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負離子能有效加強氣管粘膜上皮的纖毛運動,影響上皮絨毛內呼吸酶的活性,改善肺泡的分泌功能及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,從而具有緩解支氣管痙攣、增加肺活量、調整呼吸頻率、鎮(zhèn)咳等功效。負離子還能促進鼻粘膜上皮細胞(多個鼻)的再生,恢復粘膜的分泌功能。所以,負離子對哮喘有良好效果。
負離子療養(yǎng)哮喘,醫(yī)學界已經權威論證
清華大學博導、中科院專家林金明先生編著的《環(huán)境、健康與負離子》書中講道:當負離子濃度在10000個/cm3以上時人就會感到呼吸順暢、神清氣爽;當濃度在10萬個/cm3以上就可提升人體免疫力、改善機體反應性,具備療養(yǎng)功能。同時,書中還表明:空氣的正、負離子,按其遷移率大小可分為大、中、小離子,只有小離子或小離子團才能進入人體,起到殺菌消毒、療養(yǎng)的功能。
《空氣負離子在醫(yī)療保健及環(huán)保中的應用》一書中收錄了大量空氣負離子對哮喘、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的臨床實驗及研究文獻,現(xiàn)部分展示如下:
北京醫(yī)科大學人民醫(yī)院選用豚鼠吸入空氣負離子后,進行組織胺引喘實驗。結果表明:空氣負離子吸入療法對豚鼠實驗性哮喘有良好的抑制作用?!墨I報告名稱《空氣負離子對豚鼠實驗性哮喘抑制作用》
山東省濱州市中心醫(yī)院學者楊志紅發(fā)表《負離子吸入療法佐治兒童哮喘的臨床觀察》中,以哮喘患兒20例為觀察對象,研究結果表明,吸入空氣負離子的觀察組吸負離子一個月后發(fā)作天數(shù)減少。不吸入負離子對照組無明顯改變。在生活質量上進行比較,吸入負離子的觀察組原來感到室內空氣混濁者9例,經負離子吸入后全部感到空氣清新,且治療后外出體力活動延長1小時者4例。不吸入負離子對照組8例中僅一例感到清新,且無一例外出活動改善。——文獻報告名稱《負離子吸入療法佐治兒童哮喘的臨床觀察》
隨著醫(yī)學家研究的深入,小粒徑負離子生成技術取得突破。生態(tài)負離子生成芯片技術(專利號:201220433901.6)、納子富勒烯負離子釋放器技術(專利號:zl201020263299.7)和離子變換器技術(專利號:zl201110146958.8),可模擬大自然原理生成高濃度的小粒徑負離子,等同于大自然的生態(tài)級負離子,對于哮喘有直接的療效。
負離子療法被醫(yī)學界認為是目前治療哮喘的最佳方法之一。負離子從根本入手,對哮喘有良好效果,純天然,零副作用,成本低,為“根治”哮喘拓展了最實惠的途徑,讓哮喘病患者擺脫病痛之苦。
①、引于《空氣負離子是醫(yī)療保健及環(huán)保中的應用》
②、引于《環(huán)境、健康與負離子》
③、引于文獻報告名稱《空氣負離子對豚鼠實驗性哮喘抑制作用》
④、文獻報告名稱《空氣負離子對豚鼠實驗性哮喘抑制作用》
作者:李慧(中國空氣負氧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首席專家)